——訪原江西省駐廣辦主任、廣東省江西商會名譽會長郭慶偉先生
江西與廣東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友好交往源遠流長。自改革開放以來,大批贛籍兒女奔赴珠三角,艱苦創業,尋求拓展。在南國和風吹拂下,如今這些飄灑的種子已長成參天大樹。在粵江西籍人士所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對推動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一批贛商企業在市場經濟洗禮中嶄露頭角。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贛商在廣東創辦各類企業3萬多家,從業人員40多萬人,年實現營業額1000多億元,上繳稅收100多億元。這些生動的事例和閃光的數據,記載了贛商企業在異地他鄉創造的輝煌業績。
為適應改革開放和國內經濟合作以及區域發展需要,順應廣大在粵贛籍兒女的呼聲,2009年5月16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駐廣州辦事處和一批具有實力和相當影響力的在粵贛籍企業家牽頭發起,由在粵贛籍優秀企業家共同參與、經廣東省民政部門批準注冊、并具有法人資格的新型社團組織——廣東省江西商會正式成立。
商會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溝通、發展、和諧、進步”的辦會宗旨,堅持自愿入會、自籌經費和自理會務的民主辦會原則,在嚴格遵守國家憲法、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前提下,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協調、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幾年來,廣東省江西商會在粵贛兩省各級政府和部門領導的關心與指導下,廣泛團結在粵贛籍人士,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整合資源,在行業自律、內部協調、經貿合作、對外交往、打造發展環境和招商引資以及參與社會各項公益事業、組織粵贛兩地經濟考察、人員培訓、信息咨詢、維權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加強贛粵兩地經濟往來,促進江西、廣東兩地產業升級和承接產業轉移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為促進粵贛兩地社會穩定、和諧與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正如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一句名言:“當過去不再昭示未來時,心靈便在黑暗中行走。”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將來,竭力遺忘歷史,心靈必在黑暗中行走。記住過去并非要睚眥必報,而是為了更好地面對未來。今天,正值廣東省江西商會成立三周年之即,本刊就廣東省江西商會的前世今生走訪了廣東省江西商會主要發起人之一——原江西省駐廣辦主任、廣東省江西商會名譽會長郭慶偉先生。
記者:郭主任您好,今年,廣東省江西商會已成立三周年,作為我會當年的主要發起人之一,請談談你們當初創辦商會的初衷。
郭慶偉:在廣東這邊有很多“燕南飛”,各行業都有很多人才,涌現出不少成功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中不少人是江西人。從2002年開始,我們跟這些江西籍企業家們進行了多方聯系溝通。在溝通交流中發現,我們這些來自江西各地市的老鄉們彼此間都有著濃濃鄉情,但卻因為彼此行業不同、所在地域不同,彼此間有間隔,相互聯系并不多。事實上,在他們的心里還是很愿意老鄉間能多有聯系。這就表明造成贛商們之間的聯系不多的原因其實就是缺乏一個合適的平臺。這個原因大家都意識到了,結果就不約而同的有了一個共同的想法,成立一個組織之類的團體,為大家的聯系互動搭建平臺。
成立這樣一個組織,肯定是件好事,然而,具體成立一個什么樣的類型并承載哪些職能的組織呢?這在當初我們也是沒有一個定論的。老鄉們都很積極,起初也有人提議“同鄉會”的聯誼性質的,但綜合更多人的意見,我們定了一個基調,就是要成立一個:“有影響力、長期服務、正規的新興社會組織”,最后決定還是以“商會”的名義和模式來辦最理想。當時政策上來講,一個省只能成立一個,我們就取名為“廣東省江西商會”。
記者:商會在籌辦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
郭慶偉:說到困難,主要有幾個方面。最初的困難,是要把真正優秀的企業家找出來,這需要獲取大量的信息,需要制訂標準,到處走訪。這個基礎工作,需要長時間細致地去做,要經常組織鄉友聚會互相介紹互相認識,這個過程一下來就是兩三年,最忙的時候,上午要接待幾批老鄉,下午也要接待幾批老鄉,有時一天要接待幾十人,那時基本上都是這么過來的。
隨著與各企業接觸溝通,每一方人都有各自己的想法,作為統籌這個事情的辦事處來講,自己就要有原則,要把有不同想法的人都要團結起來,不能打擊人家的積極性,不夠條件入會的要做好說服工作。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好事就一定要辦好,要辦出我們江西的水平和特色”。
當然,為什么有的地主的商會堅持不下去,這說明成立這樣一個組織,還是有難度的,很考驗創辦者們的辦事能力和耐心。我們在創辦過程中的是堅持“公正,公平,公開,公心”的“四公”原則,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成功地把最主要的人都爭取進來。一個組織只有大家認可了,就算辦好了,辦成功了。從這幾年商會的發展來看,大家對商會還是蠻認可的,這要感謝各位會員的積極參與、擔當和引薦,也要感謝以李平會長為首的領導班子。
記者:籌備過程中,商會領導班子是如何形成的?
郭慶偉:我們商會籌備時間比較長,大部分時間主要花在對在粵贛籍企業的調研摸底上,然后再是“班子”搭建問題。“班子”搭建十分重要,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商會就沒有影響力和凝聚力,別人就不會加入你這個組織。也只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才能讓商會健康持續發展。我們通過大量的走訪與認真的調研,廣泛收集各界老鄉的意見和建議,最終對領導班子人選做了一個明確的定位,也就是標準,那就是:“政治上有覺悟、經濟上有實力、社會上有影響、對人民有貢獻、個人有人格魅力”。因為選拔領導班子成員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在選拔的過程中,我們通過老鄉推薦、民意測評、民主選舉,最后確定眾望所歸當選商會第一屆理事會的領導班子,當時我們省辦(江西省駐廣州辦事處)特別在這個環節進行了把關。這樣,商會從2006年開始產生想法,后經過兩年多的籌備與多方溝通,通過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終于在2009年正式成立了廣東省江西商會。
創辦商會主要的模式,是由我們江西省駐廣辦牽頭,同時在眾多江西老鄉朋友們的支持下創辦的。作為我們駐廣辦,職能本身就是促進贛粵兩省政治經濟交往,為在外的務工和創業的老鄉提供服務。
記者:作為一個地緣性的商會,凝聚力是商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您認為要如何加強商會的凝聚力與號召力?
郭慶偉:對于任何一個組織,凝聚力就是其生命力。現在中國是一個正處“轉型”的國家,簡單維持過去的治理方式肯定不行,機制體制創新以及新興社會組織,在這幾年都擁有很好的發展時機。商會應把握宏觀政策面,做到與時俱進,在做好服務的同時要不斷進步。
當然,我們談凝聚力,也不能回避商會的“區域重疊”這一問題。現在廣東省對社會民間組織完全放開,對我們省商會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要充分發揮省商會的龍頭地位,如鼓勵或支持成立各地市商會,譬如在廣東省內成立九江商會、贛州商會等,然后我們省商會對他們加以引導、指導,把他們歸納到省商會這面大旗下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去好好探討和思考的。
現在,我們與老鄉溝通的熱情是可以肯定的,但需要進行整體的統籌,一定要有一個好的管理制度。我們要高舉省商會大旗,要從大局出發,一定要團結。只有團結,才能發揮組織的力量,組織才有戰斗力。
可以說,商會的成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當然商會能順利成立,在這里,除了要感謝各位老鄉的積極支持,更要感謝像李平會長這樣勇擔重任的優秀企業家們。從現實來看,現在的商會由過去幾百人發展到如今的1000多人,副會長由原來的20多個至如今的60多個,證明這個模式是正確的,這也是商會本身的號召力以及領導班子卓越領導力的充分體現。
記者:談談您對商會的一些感受。
郭慶偉:作為江西人,能參與組建這樣一個有意義的組織,實在是人生有幸的一件事情。我本人先后在辦事處和商會工作,其實都是在做服務工作,這個是共通的。商會面對的各企業,猶如是參差不齊的樹木,有的還是小草,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統籌全部,形成一片茂盛的、相互依靠、可持續發展的大森林。
同時,作為省商會名譽會長,我認為要做好工作應有幾個原則:一是擺正位置,工作到位不越位;二是及時補臺不拆臺,維護會長核心;三是要精誠團結,齊心協力做好工作。這是我對這個角色的理解,同時我自己也是按這個標準去做人做事。
記者:時下在粵的中小企業都面臨招工難、高成本、缺訂單等發展難題。面對這些問題,您對我們的會員企業有什么好的建議?
郭慶偉:我個人有幾點建議給各企業參考:一是自己要有信心度過難關,要相信總會有春天的到來;二是要加強自主創新,尤其在產品、技術、人才方面的持續創新,提升競爭力;三是要把握市場前景,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記者:我們會于今年七月一日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廣東省江西商會支部委員會,民間組織社會團體成立黨支部,這本身就是一個新鮮事,但如何去開展工作,卻很值得我們去探討,您作為一名黨的資深領導干部,對我們黨支部的工作有一些什么樣的建議?
郭慶偉:廣東省江西商會黨支部的成立是整個江西省駐外商會中第一家成立黨組織。黨支部的成立說明了商會在思想和組織上取得了建設性的成就,進一步的證明了商會在組織建設中是思想上有覺悟、經濟上有優勢、精神上有地位。也希望我們商會黨支部在商會中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在會員中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在會員企業發展中,發揮政治引領作用;對會長、商會領導發揮政治保障作用;為會員提供優質服務。
記者:謝謝郭名譽會長,我們相信,商會有您的參與,一定會越辦越好,一定會為廣大會員提供更好的服務,謝謝您!
郭慶偉:謝謝你們!也謝謝廣東省江西商會全體會員為商會所作出的貢獻,祝廣大會員企業前程似錦,邁向輝煌。